2014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0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17%。
张经理是P公司的华北大区经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公司的老产品在河南市场已基本处于了半死亡状态,平日的市场工作开展极其艰难,因此此次公司新产品的推出,让张经理看到了一颗“保命金丹”。于是,参加完总部的新品推广会之后,张经理便迫不及待地飞到了郑州。
片段一:张经理的尴尬
张经理一到郑州,便立即约见了当地的一对颇有实力的经销商夫妇。然而,谈判刚一开始,张经理就傻了眼——由于来的时候太勿忙,他居然忘记了从总部带样品过来,而从总部寄样品过来需要四天的时间。所幸这对经销商夫妇与张经理平日里私
交不错,没太介意这四天的等待。
样品寄到后,又经过3天的沟通,张经理终于与客户达成了合作共识,可要签合同时,张经理这才想起来,公司规定新品牌要用新合同,而且必须是经审核部签章的合同才有效。
于是,又过了四天,新合同寄到了。可这对经销商夫妇离开了郑州,去参加某品牌的经销商会议了,两天后才能回来。没办法,张经理只能继续等待。
片段二:迷茫的区域经理
在向下面的区域经理转达总公司对新产品的开发意图、定位和推广政策等信息时,张经理并没有特别的上心,只是让自己的助理给下面的区域经理寄了一份新产品的价格表及样品。
由于不清楚政策,很多区域经理在与客户谈判时会经常打电话回公司问——进货有多少点的折扣?客户有几个点的返利,返利怎么计算?回款有没有梯度奖励?有没有人员配备?公司还有哪些费用支持?能不能铺底货等等。更为严重的是,事实上,这款新产品是P公司主力针对商超渠道而推出的新产品,很多区域经理并没有理解公司的真正意图,为了图省事,就拿着定位商超渠道的产品去找熟悉的流通经销商谈合作,结果往往得到的只有一话:“卖不动!价格太贵了!”
片段三:令人挫败的一次谈判
张经理手下的某区域经理与一客户谈判回放:
客户:这产品卖相是不错,可你们的供货价格太高啊!市场支持也不够,没法做啊!(挑刺是经销商的惯用手段)
区域经理:我们公司的新产品质量好啊,你看这包装和档次要比同等价位的产品高出一大截,出厂价格跟同类品牌也差不多,一瓶酒的出厂价只有92元,还有15%的市场费用支持,在二线品牌里市场支持力度算是相当大的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客户:你知道L品牌现在的市场政策吗?(称称你的斤两)
区域经理:你说说看?(故作高深)
客户:L品牌在我们这儿市场一直都比你们做得好,其新产品一瓶出厂价才85元,还有全算下来将近25%的市场费用支
区域经理:不可能吧,哪有这么低?(露馅了吧)
客户:不信你去市场上问问,为什么人家L品牌现在做的比你们好?为什么你们的新品牌没人接?这就是差距!市场接受,消费者认可才是王道!”(菜鸟,跟我斗!)
季度分车型产销情况看,与上月相比,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量微增,其它品种产销呈一定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交叉型乘用车产销继续下降,其它品种各有增长。
4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延续上年9月以来的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69万辆,环比下降11.15%,同比增长4.5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09%,占有率比上月下降2.19%,比上年同期下降2.53%。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48.12万辆,同比下降0.1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30%,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06个百分点。
4月,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22.66万辆,环比下降12.20%,同比下降12.9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1.97%,占有率比上月下降1.7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66个百分点。1-4月,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94.16万辆,同比下降16.5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2.7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5.84个百分点。
商用车方面,商用车生产40.01万辆,环比下降11.75%,同比下降0.22%;销售39.52万辆,环比下降13.90%,同比下降1.31%。1-4月商用车产销149.31万辆和144.76万辆,同比增长5.54%和3.26%。
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客车和货车产销有所下降,其中货车降幅更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产量小幅下降,销量略有增长,货车产销微降。数据显示,4月,客车产销均为4.94万辆,环比下降5.48%和6.09%,产量同比下降1.49%,销量增长2.85%。货车产销35.07万辆和34.58万辆,环比下降12.57%和14.91%,同比下降0.03%和1.87%。
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4月汽车企业出口为7.81万辆,环比下降8.6%,同比下降12.6%。1-4月,企业累计出口28.68万辆,同比下降9.3%,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5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乘联的统计显示, 4月份广义乘用车的国内销售量为151.11万辆,同比增长12.7%,环比下降5.1万辆。其中轿车、MPV、SUV同比增长8.9%、52.3%和30%。4月狭义乘用车国内零售较强,同比增速达到15.9%,环比下降4%。其中增长最强的是MPV,同比增长52%,其主要原因也是A0级MPV的新品贡献体现的较充分,形成新的市场热点。而轿车市场的增速为8.9%,且环比下滑不大,这也是正常的,呈现市场走好的正常特征。
历年4月都是库存增长的局面。今年4月的厂家库存增5万台,经销商库存增5万台,这也是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的厂商库存持续双降带来的渠道超强吸纳能力。今年4月厂商库存增长与13年同期相同,但2-4月的持续库存增长很强。今年库存增22万台,去年增13万台,12年1-4月增19万台,11年增24万台。今年的增库存压力不算太大。
从上述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4月汽车行业产销数据依旧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除去传统淡季的影响,3月恐慌性购车引发了对汽车消费的提前释放,对4月汽车消费有一定影响。而另一方面,经销商普遍认为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市场需求,但各地区为迎接“五一”节日的到来而准备的促销等市场活动也使部分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动”与“静”的结合使4月份汽车市场显现相对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4月23日,工信部正式公告,年底停止国三重型柴油车销售,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四排放标准。尽管国四排放还未推广至全国实施,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城市都已经强制性实施,因此,大多数经销商在获知国四“大限”的时间后反应并不大。目前市场多认为国四对商用车影响不大。
按照车市的规律,5至8月是乘用车消费的淡季,9月销量开始回升。或受传统淡季影响,后期国内汽车市场增长放缓。
五、家电行业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4月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同比仍呈现涨跌互现的态势。其中,家用电冰箱和家用冷柜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分别下滑0.9%和3.0%,而家用洗衣机、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彩色电视机同比均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增幅分别在1.1%、9.0%、15.7%。1-4月份家用洗衣机和家用冷柜累计同比分别下滑2.3%和0.7%,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彩色电视机同比均出现上涨,涨幅分别在1.0%、116.2%和11.5%。
表1:2014年4月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
本月(万台)
|
累计(万台)
|
比去年同期增长 %
|
本月
|
累计
|
家用洗衣机
|
595.1
|
2,155.5
|
1.1
|
-2.3
|
家用电冰箱
|
950.9
|
3,119.7
|
-0.9
|
1.0
|
家用冷柜
|
207.2
|
706.7
|
-3.0
|
-0.7
|
房间空气调节器
|
1,685.5
|
5,692.9
|
9.0
|
16.2
|
彩色电视机
|
1,353.9
|
4,522.5
|
15.7
|
11.5
|
数据来源:统计局
同时,产业在线监测数据显示:4月家用空调的行业生产总量为1345万台,同比增6.35%,环比增加0.1%,冷年累计产量8319万台,同比增长13%,4月销售总量为1360万台,同比增4.25%,环比下降6.2%,冷年累计销量8215万台,同比增长8.99%。每年4月,空调销售进入旺季,这个月的销售情况往往也被看作全年的风向标。4月内销量为732万台,同比增19%,环比下降8.8%。冷年累计内销量4849万台,同比增长20.78%。4月家用空调产销同比小幅增长,销量环比小幅下降,主要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房地产成交量下滑趋势由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扩大;五一促销低于预期,五一期间南方暴雨不断,北方普遍降温;渠道库存压力过大。
4月家用空调出口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出口环境改善缓慢,主要出口区域需求不足,部分国家能效标准调整尘 埃未定以及渠道高库存的压力,空调采购商处于观望的态度。4月出口量为628万台,同比降8.94%,环比下降3%;冷年累计出口量3367万台,同比降4.44%。
4月产销数据具体到排行前几位的“空调大佬”身上,也整体呈现内涨外跌的态势。其中,格力电器销量增长3.63%(内销增长18.3%,出口下滑16.67%);美的电器销量增长2.41%(内销增长19.86%,出口下滑 11.29%);青岛海尔销量增长18.18%(内销增长 17.65%,出口增长19.35%)。
4月冰箱生产776.0万台,同比下滑0.3%,环比下滑6.1%;销量774.3万台,同比增长0.1%,环比下滑4.6%;出口市场的增长态势得以延续,4月冰箱出口214.3万台,同比增长9.9%,环比增长19.1%;去年同期受益于节能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等各种利好因素,冰箱国内需求旺盛,2014年4月,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高基数的影响下,国内冰箱需求下滑,内销出货量为560万台,同比下滑3.2%,环比下滑11.4%。从1-4月的累计情况来看,冰箱共生产2622.9万台,同比增长2.7%;销售2633.0万台,同比增长1.0%。
企业方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尔冰箱产销同比均出现下滑,其中销量下滑主要体现在出口上。从当月冰箱市场前十五名企业的销售情况来看,除海尔外,美菱、新飞和星星冰箱销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山奥马,三星、晶弘、LG、TCL和康佳冰箱销量同比增长,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康佳由于代工增长略高;美的、海信科龙、西门子、创维和万宝冰箱销量同比也实现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下。
2014年4月,我国家用洗衣机行业总产量519.2万台,同比下滑1.8%;总销量505.7万台,同比增长3.1%。其中内销出货量336.8万台,同比下滑1.2%,环比2014年3月下滑3.0%。出口出货量168.9万台,同比大增12.7%,环比3月增长5.8%。
累计来看,2014年1-4月,我国家用洗衣机行业总产量1914.3万台,同比下滑0.4%;总销量1927.5万台,同比增长1.9%。其中内销出货量1319.3万台,同比增长0.5%;出口量608.2万台,同比增长5.3%。从产品特征来看,2014年4月,国内滚筒洗衣机产量140.5万台,同比增长3.7%;总销量128.3万台,同比增长13.8%。其中内销76.9万台,同比增长11.7%;出口51.4万台,同比增长17.0%。同期波轮内销出货259.9万台,同比下滑4.5%,出口117.6万台,同比增长10.9%。
2014年4月中国液晶电视产量约为1104.1万台,销量为1076.6万台。其中出口643.0万台,内销433.6万台,分别占整体销量的59.7%和40.3%。出口市场方面,由于春节效应退出,4月液晶电视出口环比增幅较3月明显收窄,为17.0%,由于欧美市场需求持续回升、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低位、世界杯拉动等因素的拉动,4月液晶电视出口仍同比增幅高达44.3%;内销市场方面,由于去年同期政策“翘尾效应”拉动使得基数相对较高,加上近期国内房地产疲软抑制部分刚需释放,4月液晶电视内销同比下滑12.9%。
从月度运行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液晶电视内销同比持续下滑,1-4月液晶电视内销出货累计1535.1万台,同比下滑12.4%。由于节能惠民政策去年五月底退出,5月内销出货仍将呈现负增长,6月之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在企业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下,内销市场将有所好转。总体看来,2014年液晶电视内销情况不容乐观,全年将呈现负增长。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4月我国液晶电视出口同比增长63.9%,环比增长19.6%。4月液晶电视出口同比增幅明显,各细分市场中,北美增长62.7%、亚洲增长40.0%、欧洲117.8%、南美增长27.5%、非洲增长194.6%、大洋洲增长14.6%。4月国内五大品牌累计出口液晶电视182.6万台,同比增长132.0%,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1-4月我国液晶电视累计出口2101.1万台,同比增长51.2%,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好转,成熟市场需求逐步回升,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促外贸政策实施、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同期基数较低、冬奥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拉动等因素使得今年以来液晶电视出口形势喜人。不过随着体育赛事拉动效应退出以及人民币汇率止跌,今年液晶电视出口形势较去年相比有望实现反转,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9.4%。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82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139.0亿元,增长52.0%。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4月家用空调产销同比小幅增长,销量环比小幅下降;冰箱市场表现乏力,出货不佳;洗衣机产量同比微降,销量微增;液晶电视内需依旧低迷,出口持续向好。
2014年前4月空调、冰箱、洗衣机销量分别增长+8.99% 、+1.0%、+1.9%,国内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对空调、冰箱需求均有所压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后期家电市场的影响仍应关注。
六、造船行业
2014年1~4月份,船舶工业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同比继续增长,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同比企稳回升。
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升一降。1~4月份,全国造船完工103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9%;承接新船订单30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0%;4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5015亿载重吨,同比增长43.2%,比2013年年底增长14.6%。新船订单的大幅增长无疑为造船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1~4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94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7.2%;承接出口船订单289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4%;4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4084亿载重吨,同比增长57.5%。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1.5%、95.6%和93.8%。
海运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航运市场依然低迷。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也就是BDI,4月份均值较上月下跌了29.4%;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较上月下跌了6.3%;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较上月下跌了0.1%。当前运力过剩依然较为严重,不少抄底造船的行为有可能进一步延缓航运业的复苏。
重点监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偏乐观。1~4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9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订单293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4%;4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4702亿载重吨,同比增长56.3%。
1~4月份,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8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4%;承接出口船订单27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5%;4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702亿载重吨,同比增长71%。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0%、95.1%和93.2%。
1~4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566亿元,同比增长6.8%;船舶配套企业91亿元,同比增长7.2%;船舶修理企业39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出口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船舶制造企业330亿元,同比增长2.1%;船舶配套企业13亿元,同比下降21%;船舶修理企业19.3亿元,同比增长10.1%。
在订单飙涨的背景下,国内船舶企业的经营业绩开始逐渐转好。数据显示,1~4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5.7%。虽然从数据上看国内船企新接订单量在快速增长,但预计未来新接订单的增长速度会逐步放缓。随着船价的回升,船东现在对于下单造船已经趋向谨慎。
据悉,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第一季度,新造订单量虽然呈现猛增趋势,但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航运企业没有摆脱亏损困境,造船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新船价格在低位徘徊。
航运专业网站HellenicShippingNews近期的报道显示,由于运费上升无法跟上新船订单增长速度,目前越来越多的船东开始观望市场,等候造船价格下降,在此背景下,船东对下一步是否继续下单造船持谨慎态度,最近几周,全球新船市场也开始失去活力。
英国航运经纪公司克拉克松近期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从今年初开始,全球新船交付运力总计将达到2.99亿载重吨,而目前全球船队运力约为17亿载重吨,增幅为17.6%。与此同时,2014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将增长4%,如果未来两年贸易量增长仍维持在这一水平,那么大量新船的交付将导致航运市场在2016年后再次面临运力过剩问题。
意大利经纪人BancheroCosta也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租船费率和船价上涨反映出船舶市场的基本面已经改善,然而,大量新造船的订单浪潮对市场前景已经构成了威胁。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等九部门联合编制的《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到2016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将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到2020年,将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2014年以来,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开局良好,累计成交25座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其中1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3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和3艘钻井船,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船52艘。中国和新加坡船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订单。